紡織生產機械化 18世紀,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步建立,貿易大為發(fā)展。殖民地的占領,又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基地和銷售市場。手工紡織機器工作機件的一系列改進,使得利用各種自然動力代替人力驅動的集中生產成為可能。18世紀70~80年代歐洲廣泛利用水力驅動棉紡機器。到1788年英國就有了143個水力棉紡廠。18世紀末,紡織廠開始利用蒸汽機。從此家庭手工業(yè)生產逐步被集中性大規(guī)模工廠生產所代替。
紡織生產的大工業(yè)化,反過來又促進了紡織機器更多的革新與創(chuàng)造。1825年英國R.羅伯茨制成動力走錠紡紗機,經不斷改進,逐漸推廣使用。1828年更先進的環(huán)錠紡紗機問世,經過不斷改進,得到廣泛使用,到20世紀60年代幾乎完全取代了走錠紡紗機。自從翼錠和環(huán)錠的發(fā)明,使加拈和卷繞兩個動作可以同時連續(xù)進行,這比走錠紡紗機上加拈和卷繞交替進行提高了生產率。但是加拈和卷繞工作是由同一套機構(翼錠或環(huán)錠)完成的,這就限制了成紗卷裝的尺寸。卷裝尺寸與機器運轉速度之間產生了矛盾,要解決這個問題,只有把加拈和卷繞分開,各由專門機構來進行。20世紀中葉,各種新型紡紗方法相繼產生,如自由端加拈的轉杯紡紗、靜電紡紗、渦流紡紗、包纏加拈的噴氣紡紗、假拈并股的自拈紡紗等。
織造方面自從1785年動力織機出現后,1895年制成了自動換紆裝置(見自動換紆織機),1926年制成了自動換梭裝置(見自動換梭織機),織機進一步走向自動化。但是引緯還是利用梭子。為了引入很輕的一段緯紗,要讓重幾百到上千克的梭子來回迅速飛行,是能源的極大浪費。20世紀上半葉,相繼出現了不帶紆管的片梭織機,用細長桿插入緯紗的劍桿織機、用噴水、噴氣方法入緯的噴射織機等,這就有可能從根本上消滅梭子,從而取消卷緯工序,同時大大提高織機速度,降低噪聲。但是打緯還是無法避免,因此織機仍是往復式的,噪聲和速度的限制還不能突破。循環(huán)運動的圓型織機尚在研究之中。
聯系人:孫靜
手機:15954289358
QQ;3232831761
網址:www.qingdaoaft.com
梳棉機紡織機雙路連續(xù)喂棉控制柜廠家